第17屆66/童敏惠等

熱情與活力洋溢的一班

[文/童敏惠整理]

2011年6月4日陽光普照的星期六下午,行政大樓前的鳳凰樹上火紅的花朵覆蓋整個枝頭,遠看有如一棵燃燒的樹,叫人無法忽視它的存在;樹下一群群穿著黑色畢業服的學子興奮地遊走拍照,年輕的臉龐洋溢著青春的氣息。人群中穿插著三五成群的隊伍,閒散地走著,彼此興高采烈地相互交談著,經歷歲月的成熟臉龐竟也泛發出如青春學子般的喜樂光采,格外引人注目。原來這是群前來參加1981級臺大畢業三十週年重聚會的校友,正逛著校園重溫當年點點滴滴的美好記憶。

我們這一班–圖書館系第17屆,民國66年入學,今年正值畢業30週年,因著臺大校友三十重聚會,把大夥從各地召了回來。近半年來,重新啟動尋人機制,更新班級通訊錄,當年52位同學一起畢業,現今已掌握41位同學的聯絡訊息,目前居住海外者有24人。畢業後,大家各自闖蕩天下,有的留守在圖書館行業裏至今無怨無悔,樂在其中;有的翻滾過多個不同的領域,或專心奉獻家庭,不論如何,大家都擁有自己的一片天地;然而,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在圖書館學系讀書的年少輕狂歲月早已成為同學間深藏於心的共同記憶,牽繫著彼此的情感,恆久彌新,永不褪變。今為慶賀臺大圖資系五十週年,我們這一班再度展現熱情和活力,透過email呼喚,大家提筆疾書,感謝譚錦泉、陳惠娟、李佳麗、劉鉅堂、徐文杰、江景澄、李台鶯、趙君宜、駱英豐、朱薇玲等人,慷慨分享生命的經歷,篇篇精采,勾動深埋於心的眾多過往記憶,惟因特刊篇幅限制,應主編要求必須刪減,只得節錄、彙整大家提供的資料以拼湊出“我們這一班”的共同記憶。

一對一學習,鐵杵磨成繡花針

譚錦泉在大二時,不知天高地厚,選修大三的 “青少年及兒童讀物”,導師是王文泉老師,當時修讀人數不多,王老師就叫大三的學兄學姐在加退選時暫停修此課,可惜獨漏了通知大二的譚錦泉,這下慘了,結果整個學期一對一上課。因譚錦泉是僑生,自嘲寫字如繡花,經常是老師一句,他抄一句,雖然奮筆疾書,但王老師仍有很多游目四顧的空間,偶然還贈上一句:”沒關係!慢慢寫,我等你!”當時,每節課下來,都手酸臂麻,心想這學期都不曉得怎麼過了! 最沒想到的是當時的筆記後來卻像秘笈一樣,受到後來選修此門課的人熱借,讓譚錦泉開心了很久。這段經驗永存於譚錦泉心中,他除深深感受到「施比受更有福」外,並常提醒自己做人要”心安理得,俯仰無愧。”

化低潮為轉機,樂在與知識外遇

我們這一屆正逢台大圖書館學系師資青黃不接的最低潮時刻,四年裏歷經3位系主任(周駿富教授、侯健院長代理主任、陳興夏副教授代主任),大一大二時全系只有一位專任教授,課程大部分都集中由少數幾個老師教導,如《中文圖書分類與編目》、《中文參考資料》及《中國目錄學》三門課都由周駿富教授擔任;而課程的安排亦缺乏條理,導致很多同學無法對圖書館有專業的期許和感覺;所幸,因系上有選修輔系的制度,以及台大自由開放的選課風氣,使同學能選修眾多其他外系的課程,讓我們的能力和抱負並不因此而受到限制,甚至意外地奠下日後職業生涯的方向,如趙君宜與江景澄等人因選修農推系李文瑞老師的《視聽教育》,促成畢業後出國深造改念教育或Instructional Systems;而徐文杰更秉著對知識的好奇,在大學四年裏盡情旁聽外文系、中文系,以及哲學系的課,其中沈寶環老師的《西參》、汪中老師的《杜詩》《義山詩選》、張亨老師的《先秦諸子》、王文興老師的《西方小說》等諸位老師上課的神采與熱情,令他一輩子受惠。繼而使他在結束文藝浪漫的東坡居茶藝館事業,轉進工研院電子所圖書館工作時,能在交大旁聽文化研究、在清大旁聽財務工程等課程,一次次樂在與知識外遇,他認為非正式的學習才是最好的學習,因為那能讓人與知識保持一個純潔的動機,能隨興與之共舞。

無學分課程,竟是就業推手

對大多數的同學來說,考上圖書館學系非但不是自己的第一志願,且相較於文學院其他學系,大家更不清楚圖書館學系究竟在學些什麼。然而,和文學院其他學系最大的不同,就是除專業課程外,還有無學分的實習和英文打字等實務課程,實習讓大家情感緊密在一起;而英打課在學習之初,有些人覺得無聊而意興闌珊,不以為意。然而,陳惠娟在航空公司上班二年後,應徵陽明醫學院圖書館的工作時,卻因為會英文打字而獲得面試機會與錄用;朱薇玲移居美國新澤西州也因英文打字速度快而得以在日本Brother International公司工作。李台鶯則在初學英打時,因未練習而成績不佳,畢業後卻因緣際會,繼續於美國馬里蘭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及神學院就讀博士學位,並於紐約工作,英文打字成為家常便飯,真是始料未及。

掌握科技趨勢,拓展圖書資訊服務

除了實習與英打的實用課程外,大二時系上也開設《電子計算機資料處理》和《電子計算機程式》,在文學院裏算是相當特別的;大四時李德竹老師開設《圖書館自動化》課程,從機讀編目格式(MARC)談到利用punch card的流通作業,在電腦尚未普及化的時代裏,是十分具有前瞻性的課程。當時,班上同學對於高科技的應用有不同的爭議,同學們經常聚在一起爭執電腦有用還是沒用的問題。結果電機系轉來,支持電腦的劉鉅堂成了台灣第一個介紹紅酒知識,以紅酒為業的達人;選修圖書館自動化課程的唐琪、吳寬等人,出國進修改唸電腦且在IBM、王安等電腦公司任職;而當時反對電腦的駱英豐,現在卻是圖書資訊界外資電腦系統圈的紅牌人物,另一個反對電腦的徐文杰,卻去念了電腦硬體,當上工研院的圖書館總館長;抵死不選修電腦和自動化的趙君宜,赴美念研究所時,第一堂課老師就把一台蘋果電腦放在前面,開宗明義地強調電腦科技對教育及知識傳播的重要性,往後多年更鑽研於如何讓人們接受日新月異的科技,以及利用科技來改善學習及工作效率,畢業後進了Bell Labs,從此更是和科技難解難分,人生的際遇妙不可測。

正如圖書館學五律所言,圖書館是個不斷成長的有機體,圖書館學或圖書資訊學是個快速應用科技的行業,在這個行業裏的人們,總能不斷地學習和應用新的事物與知識,高度敏感地抓住世界的脈動,與時代併進。

出席1981級台大校友三十重聚會的同學們

B17全班合照於文學院門口

分類: 第十七屆, 系友感言,標籤: , , , , , , , , , , ,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