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76的年輕歲月
[文/林慶弧]
民國76年的母親節當天,臺大校總區門口「碩士班」名單放榜,我因為過於緊張不敢面對事實,選擇晚上人潮較少時才前往觀榜,沒想到還沒靠近校門口,就遇到學弟學妹跟我恭喜,說「恭喜學長,您上榜了!」為了確定自己的名子在榜單上,還是擠進人潮內,看到這些同學和我同一屆,有甲組的盛美雲、吳麗麗和林金枝;乙組的呂姿玲和蔡佳蓉;丙組的彭盛龍和張郁齡;丁組的周業仁和張正為;還有一位韓籍學生鄭正姬,她還是一位比丘尼。
開學後,大家選的課幾乎都一樣,在一起的機會相對增加,在職生只有彭盛隆與張正為兩位同學,當時的系館在總圖後棟二樓,與上課的地點接近,要找人只要去系館一定找得到。(我們讀書的時代沒有行動電話和網路)
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一年級上學期系主任李德竹老師課程-資訊學研討,有一次上課李老師很興奮地帶全班同學到主任辦公室,撥通電話後,將話筒放到一台龐大數據機上,打開開關,竟然「神奇地」與電信局的網路接上,緊接著就連到國立中央圖書館的電腦,當時我們都覺得不可思議,課堂上講的理論,真的在眼前實現,我還記得當時大家都很興奮地熱烈鼓掌,見證了歷史的一刻。
第二件事,一年級下學期我們都選了沈寶環老師的「公共圖書館研討」,當時政府正大力推廣鄉鎮圖書館建築與經營,沈老師認為鄉鎮圖書館的重要性舉足輕重,政府已經重視並大舉興建硬體,但是,如何經營鄉鎮圖書館的理論與方式,相對的尚未開始著力,沈老師要我們這一班將「鄉鎮圖書館的營運」作為學期研究的重點,他還告訴我們,他已經和台灣省政府教育廳談妥研究計畫,教育廳委託沈老師帶領研究生來撰寫一本有關「鄉鎮圖書館經營」的專書,這個寫作與出版過程讓我們這一班更加緊密的團結在一起。
為了能如期交稿,沈老師請班代林金枝擔任計畫助理,負責全盤規劃與執行,我們除了正常的每週上課以外,為了這本書,我們每週還選時間開會,從最初的確定每個人的範圍、寫作格式與凡例、難易程度和風格,以及寫作的進度等,到初稿完成後,又更加緊鑼密鼓互相討論協調、校稿、更改內容,在過程中為了盡求完美,大家都不留情面地批判與建議,雖然過程出現火爆或不愉快,但大家都知道這是一份前所未有的重責與驕傲,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終於順利地繳出一份亮麗的成果「鄉鎮圖書館的理論與實務」,且成為研究所階段學習過程中最難忘的回憶。
二年級時,班上同學盛美雲、吳麗麗、林金枝、呂姿玲、蔡佳蓉、張郁齡和我,常跟著沈寶環老師參加各縣市文化中心委託的自我評鑑或經營建議案;甚至還參加過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舉辦的「縣市文化中心評鑑」,參與的過程讓我們這些同學都大開眼界,也都感到理論與實務需要結合,因此這一班後來選擇「公共圖書館」作為碩士論文的比例相對較多。
很多同學在二年級陸續考上高考, 79年我最早畢業,同學們也都隨後畢業,時光匆匆,離畢業也都二十餘年,藉此文回憶曾經年輕的歲月,也敬祝母系生日快樂。